返回

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421章 大喜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421章大喜

    这个因科举的出现,而提前诞生在华夏文明的怪物是什么?

    汲黯称之为:文官集团。

    但如果让刘荣来取名,刘荣必定会称其为:文人士大夫官僚阶级。

    在华夏文明历程当中,士大夫文官集团,与武将功臣集团的敌对、角力,可谓是贯穿五千年始终。

    文官嫌武将粗鄙、不识大体;

    武将嫌文人嘴炮、只说不做。

    表面上,这是两个不同群体对彼此的成见。

    但实际上,这是两个利益冲突群体,为了尽可能确保自己的利益,而对利益冲突方的攻讦。

    ——封建政权本身,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蛋糕。

    理论上,天子吃最美味、最大的那一块,元勋功臣紧随其后;

    剩下的部分,则都要争。

    武将争,文官争,外戚争;

    争到最后,蛋糕都争完了,本属于这些‘外人’的蛋糕没得分了,他们就会去争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部分。

    比如开国元勋,必定会随着时间推移,而被新的功勋武将,以及文官外戚挤出权利决策层;

    乃至于天子,都有可能被这些外人当中的佼佼者——如丞相、太尉,又或是外戚大将军,分走本该由天子独享的蛋糕。

    后世人常说:文官武将,是所有封建王朝的两条腿,缺了任何一条都要跛。

    好比武强文弱的大秦,穷兵黩武,横征暴敛,终二世而亡;

    又好比文盛武衰的弱宋——千古绝句说外蛮,万万库银作岁币,空守半壁江山。

    在后世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,整个华夏封建史,似乎就只有文、武这两个对立面;

    至于皇帝,则是在利用这两个互相对立的群体的同时,还要凭借微妙的帝王之术,来寻求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。

    但事实上,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,政权内部的纷争种种,都不外乎‘争权夺利’四个字,也就是分蛋糕。

    蛋糕分的好,大家都满意,那自然是君臣相得、文武相得益彰——君贤臣明,文能武强,外戚也能温润如玉;

    反之,某一方对分到的蛋糕不满意,就会盯上某个看上去不够强大,至少不配分到那么大蛋糕的群体,然后对其进行无下限攻讦;

    为的,也不过是把对方分走的蛋糕,给划拉到自己的碗里。

    比如天子,对分到的蛋糕,也就是自己手里的权利不满意,便会本能的集权;

    而天子集权,自然会导致外朝权柄被夺走。

    于是,朝堂内外说天子‘不务正业’,天子说满朝乱臣贼子根本不懂忠君奉上。

    又比如文官,觉得武将风头太盛、外戚受宠过度,显得自己很呆很没用,便会本能的对其进行打压。

    被打压者又不可能束手就擒;

    于是,文官们说武将功高盖主,居心叵测,说外戚把持朝政,祸乱朝纲。

    反过来,武将说文官百无一用,外戚则说文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——除天子、文臣、武将、外戚等几方之外,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,也会出现其他的利益群体。

    比如宦官,又或是军阀之类。

    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,华夏封建政权的牌桌上,都是这四方在角力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外戚逐渐被挤出牌桌之后,更是只剩下君、文、武三方。

    ——皇帝需要文官治国、武将打仗;

    文官、武将,则需要通过‘学得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’,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比如加官进爵、升官发财、名垂青史、福佑子孙之类。

    双方对彼此有需求。

    但在‘权力’这块蛋糕面前,双方,乃至这三方彼此之间,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    皇帝想的永远都是:事儿最好全都有人替自己干,但权力,最好也全都在自己手里攥着,一点儿都不给别人分。

    既要又要,确实不要脸,却也是封建帝王最真实、最本能的期望和目标。

    文官、武将,则稍有些不同。

    ——绝大多数时候,文官要的是名声、地位,以及权柄;

    武将要的,则是尊重、财富,以及信任。

    只是二者都极端到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。

    文官要的名声,是名垂青史;

    要的地位,是在世圣人;

    要的权柄,是权倾朝野。

    武将要的尊重,是天子亲迎;

    要的财富,是富可敌国;

    要的信任,是兵权尽付。

    二者都想要从不同层面,得到世人的爱戴、敬重——而且是天子无法接受、无法赞同的那种程度的爱戴和敬重;

    二者也都想要掌握天子很不乐意交出,乃至于根本不可能交出的权柄。

    于是问题就变成了:你想要的,朕绝对不给——至少不可能自愿给;

    同时,朕又要求

第421章 大喜(1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